引领科学浪潮,2023阿尔茨海默病高峰论坛盛大召开 –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nba直播小9直播

导语:病理机制、新药研发、诊疗管理全方位覆盖,一起来看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最新进展!

 

2023年11月18日,由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指导,精准医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联盟及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主办、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高峰论坛于北京盛大召开,国内外多位认知障碍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脑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最新研究数据、患者管理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开启ad领域跨时代发展的新格局。

在开场致辞环节,大会主席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波女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晓春教授致开场辞,均表示当前ad领域已迎来了历史性的飞跃与突破。

图 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王波女士

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

图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晓春教授

 

会议伊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脑健康管理中心的概念、现状与展望。脑健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并明确提出了脑健康定义的四项内容,即脑结构正常、脑功能正常、社会适应良好、无神经精神疾病,并指出脑健康管理中心应以这四个维度为核心明确职能定位,以更好地推动我国脑健康发展。

图 王拥军教授

 

突破壁垒、开启未来,ad诊疗开启新篇章

随着ad致病机制的明晰与dmt药物的发展,近年来a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如火如荼。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沈璐教授分享了ad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今年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大会上发布了ad最新诊断标准,建议通过核心生物标志物将ad进行分期及诊断ad,由此在ad的临床分期中增加了0阶段(stage 0);此外还介绍了多种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aβ和tau-pet在ad诊断中的合理应用给出诸多建议。

图 沈璐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魏翠柏教授解读了最新dmt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如清除病理产物和延缓疾病进程,而仑卡奈单抗的研究数据都很好的支持了dmt的治疗获益。仑卡奈单抗具有明确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代表抗aβ单抗药物突破重围、开启dmt时代的新篇章。

图 魏翠柏教授

魏翠柏教授介绍道,仑卡奈单抗持续治疗可减缓认知和功能的衰退和更好维持功能,照料负担更少,尤其在低tau水平亚组(即更早期的ad患者)中可延缓临床痴呆评分总和量表(cdr-sb)衰退549%,提示越早治疗,患者获益越多。不仅如此,早期启动仑卡奈单抗治疗,还可让76%的更早期ad患者获得认知和功能维持,60%患者的认知和功能得到改善[2]

图 早期启动仑卡奈单抗治疗认知和功能维持、改善

 

在ad诊断及治疗领域都取得突破的当下,ad临床诊疗实践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哥伦比亚大学lawrence honig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主题为“healthcare system readiness for new treatments for alzheimer disease”的授课,lawrence教授指出,ad源性mcl及轻度ad等早期ad患者、脑脊液或pet(甚至血浆)检查结果确认有淀粉样蛋白的患者人群应尽早接受dmt治疗。

图 lawrence honig教授

 

在上午会议的最后,解放军总医院解恒革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谭兰教授与lawrence honig教授就当前的dmt药物是否能够真正为ad患者带来获益、dmt药物如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最大价值以及脑健康中心的建设展开了精彩讨论。

图 大咖沙发秀

 

追根溯源,明确病理机制,推动ad诊疗发展

当天下午会议开始时,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致辞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ad诊疗领域终于翻开了全新篇章。

图 于欣教授

 

图 杜怡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郭起浩教授介绍了近期ad最新的病理机制发现。多种ad致病机理的假说有了新的扩充和发现,即aβ寡聚体可作为“种子”加速aβ沉积,同时可与tau蛋白协调作用[4,5]。仑卡奈单抗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清除最具毒性的aβ寡聚体和原纤维,并预防斑块生成,同时减少下游tau病理进展,以此有效延缓ad进展,验证了以“aβ级联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治疗策略[6,7]

图 郭起浩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芹教授指出,aβ在体内以多种形式存在,当aβ聚集沉积大于清除时会造成沉积过载,从而诱发ad[8]。aβ异常聚集和突触功能失调发生在tau病理传播、大脑结构改变(神经元丢失)、出现临床表现或症状等阶段之前,其沉积与ad的进展风险具有相关性,因此aβ成为目前ad药物研发管线中的热点作用靶位[9]

图 陈芹教授

 

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环湖医院纪勇教授以“ad:从临床到病理诊断”分享了如何精准早期ad患者,病理结果是诊断ad的金标准,但如何以更小的创伤实现ad患者的早期诊断?在本次报告中,纪勇教授指出了结构影像学、分子影像学、血液标志物在ad诊断中的不同作用。

图 纪勇教授

 

接下来解放军总医院贾建军教授详细阐述了“aβ分子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提出aβ-pet影像学适用于持续或进展性的不可解释的mci患者、可能为ad但临床症状或病程进展不典型的患者、进展性痴呆患者并且发病年龄早(< 65岁),我国的影像学产业应尽快跟进学术研究的脚步走在国际的前沿。

图 贾建军教授

 

深圳湾实验室郭腾飞博士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钟笑梅教授分别针对ad体液生物标志物的常用检测方法,即单分子技术和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指出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具有微创性和便利性,便于临床使用,在ad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如p-tau217是ad诊断非常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尽早检测到ad的病理变化[10]

图 郭腾飞博士

图 钟笑梅教授

 

体液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可应用于ad的早期诊断、精准选择可从dmt药物中获益的ad患者以及监测治疗反应等关键过程,当前不仅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及效能正在增加,其检测方法也有了更新。在结束这一环节的讲课后,在杜怡峰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毛晨晖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莉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张锦明教授就众多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

图 大咖沙发秀

 

ad可防可控,全程积极应对可减轻疾病负担

“全球痴呆患者的照护现状堪忧,且照护者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霞教授在授课中指出。李霞教授分享了smarrt研究和finger研究的最新结果,通过系统性、多领域的个性化干预可显著改善受试者认知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ad风险,且其干预结果似乎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强烈建议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生活方式、合并症等重点因素实施干预[11]

图 李霞教授

 

针对患者管理这一重要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炜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石静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汤荟冬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谢春明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赵洁皓教授就早期ad患者的全程管理,以及在临床上接受dmt药物治疗的ad患者的规范管理进行了讨论。在用药前进行全面评估、严格筛查患者是ad精准用药的基石,可对患者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用药后借助数字化工具可帮助临床医生监测患者不良反应、评估治疗效果。

图 大咖沙发秀

 

小结

本次大会的内容碰撞在ad的多领域中次第开花,诊断领域有多项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治疗领域有仑卡奈单抗等新药重磅上市,病理机制的研究如火如荼,患者管理与照护也没有被我们忽略,多方一同努力推进“脑健康行动”,才能让“人人享有脑健康”的目标最终达成!

 

参考文献

[1] cummings j, zhou y, lee g,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pipeline: 2023. alzheimers dement (n y). 2023 may 25;9(2):e12385.

[2]tahami monfared aa, ye w, sardesai a, et a;. a path to improved alzheimer’s care: simulating long-term health outcomes of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the clarity ad trial. neurol ther. 2023 jun;12(3):863-881.

[3] cummings j, apostolova l, rabinovici gd, et al. lecanemab: appropriate use recommendations. j prev alzheimers dis.

[4]ou yn, yang yx, deng y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drug targe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by integrating genetics and proteomes from brain and blood. mol psychiatry. 2021 oct;26(10):6065-6073.

[5]vadukul dm, vrancx c, burguet p,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self-assembly enhancing properties of cell-derived hexameric amyloid-β. sci rep. 2021 jun 2;11(1):11570.

[6]hardy j, mummery c. an anti-amyloid therapy work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why has it taken so long and what is next? brain. 2023 apr 19;146(4):1240-1242.

[7]van dyck ch, swanson cj, aisen p, et al. 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3 jan 5;388(1):9-21.

[8]paroni g, bisceglia p, seripa d. understanding the amyloid hypothesis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is. 2019;68(2):493-510.

[9]cummings j, zhou y, lee g,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pipeline: 2023. alzheimers dement (n y). 2023 may 25;9(2):e12385.

[10]palmqvist s, janelidze s, quiroz yt, et al. discriminative accuracy of plasma phospho-tau217 for alzheimer disease vs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jama. 2020 aug 25;324(8):772-781.

[11]sindi s, solomon a, kåreholt i, et al. telomere length change in a multidomain lifestyle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21 feb 25;76(3):491-498.